脑膜瘤  
脑膜瘤治疗
脑膜瘤研究

手术治疗复发性颅底脑膜瘤

  颅底脑膜瘤具有不可忽视的复发风险。特别是,由蝶骨翼或中颅窝引起的那些穿透到颅外区域,在复发时罕见地显示出进入颅面区域的大量扩张。内镜下鼻内镜手术治疗顽固性病变的作用尚不清楚。研究人员对复发性脑膜瘤进行了鼻内镜下鼻颅颅面手术,这些脑膜瘤侵入翼腭窝,颞下窝,鼻咽,鼻窦或眼眶,包括脑膜上皮和纤维性脑膜瘤,非典型和清除细胞脑膜瘤和间变性脑膜瘤。全部都很大并且高度血管化。所有肿瘤均被充分切除。患者实现了颅面部分切除的总切除率。在患有世界卫生组织良性脑膜瘤和非典型脑膜瘤的患者中,在最后一次随访中成功控制了肿瘤。在患有世界卫生组织非典型或间变性脑膜瘤的患者中,颅面病变得到控制,而原始颅内病变控制不佳并变得至关重要。研究人员认为内镜下鼻内入路是复发性颅面脑膜瘤的可接受的,微创的替代方法。尽管所有这些案件都较为大型和高度血管,术前血管内栓塞供血的动脉有助于降低显著血管肿瘤,以及颅面病变的局部控制在所有情况下成功实现。内窥镜鼻内颅面手术可以在不破坏面部切口的情况下实现足够的质量减少。
   颅底脑膜瘤起源于腹侧脑膜,外生入侵颅内空间。手术切除是各种选择中的首选治疗方法。随着近来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的出现,最近报道了联合手术切除和辅助放射外科手术有利的长期结果。尽管有这样的进展,颅底脑膜瘤仍然具有较小但不可忽略的复发风险,通常在临床行为和生物学特征方面具有增加的侵略性。尽管罕见,从所产生的脑膜瘤蝶骨翼或颅窝穿入颅面区域广泛,包括复发轨道,鼻旁窦,和鼻咽通过眶上裂,翼腭窝和颞下窝。据研究人员所知,只有少数报告已经讨论的选择手术方式,并提出了具有连续病人系列颅面外科脑膜瘤结果。在过去十年中,内窥镜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引入导致了颅底肿瘤治疗的另一个主要范式转变。可以通过鼻孔安全地接近各种类型的侵袭性肿瘤,并且内窥镜鼻内窥镜手术被认为是传统经颅或经颅方法的最小侵入性替代方案之一。作为用于颅面脑膜瘤,利用内窥镜仅限于显示经颅方法盲区的残留肿瘤。因此,鼻内镜手术瞄准的可行性根治性切除脑膜瘤占据颅面地区仍不清楚。研究人员介绍了内镜下鼻内入路治疗复发性颅面脑膜瘤的经验,包括翼腭窝,颞下窝,鼻旁窦,鼻咽和眼眶。讨论了这种方法的可能优势及其在多学科治疗策略中的作用。
   研究人员对复发性颅底脑膜瘤进行了内镜下鼻内镜手术,这些脑膜瘤延伸至翼腭窝,颞下窝,鼻咽,鼻窦或眼眶,包括脑膜上皮脑膜瘤,纤维性脑膜瘤,非典型脑膜瘤,透明细胞脑膜瘤和间变性脑膜瘤。全部都很大并且在血管造影上高度血管化。肿瘤起源于中颅窝和蝶骨嵴,来自岩石区,来自眼眶,涉及海绵窦。在患者进行内镜下鼻内镜手术前,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海绵窦和岩斜区肿瘤部位,患者术后初步安排放射外科或大分割放射治疗。在患者中,肿瘤在强化分次放疗后复发和额外的放射治疗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对于该患者,海绵窦病变也包括在切除部位。所有患者最初接受单次或多次手术切除并进行开颅手术。在组织学诊断为世界卫生组织非典型或间变性脑膜瘤,残余肿瘤显示出快速生长,并且添加了辅助放疗和放射外科手术。然而,观察到面部结构的进一步生长和延伸。在这些情况下,还讨论了根治性手术切除与经颅和经颅入路相结合的可能性,但由于颈内动脉受累而被放弃海绵窦或高龄。在鼻内手术前,对肿瘤累及翼腭窝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前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目的是防止手术过程中失血过多以及再通鼻动脉术后鼻出血。将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从上颌内动脉的远端注入肿瘤供给血管,并将受影响侧的上颌内动脉同时用线圈栓塞。
  使用具有冲洗功能的吸管,窄轴双极凝固器和各种解剖或刮除装置,使用设计成不同程度弯曲或具有延展性的尖端。使用具有可延展尖端的高频放射外科设备来切割或移除鼻粘膜并且使用具有用于长而弯曲的轴的金刚石毛刺的钻孔系统来去除上颌窦或鼻旁窦壁上的骨结构。具有直的和成角度的尖端的微型清创器被证明可用于快速移除肿瘤而没有多余的血液流失并且防止伴随零碎的肿瘤切除的手术传播。此外,在恶性病例中,用于肿瘤切除的手术工具被分开以避免与周围的鼻部解剖结构接触。手术切除后,更换了这些器械。使用气动保持装置在手术区域中稳定内窥镜,并且常规使用神经导航系统。将患者置于仰卧位,头部抬高并用点头部固定器固定,稍微向操作者旋转。在对鼻腔进行灭菌后,将用肾上腺素溶液浸泡的鼻拭子置于鼻粘膜上以进行粘膜解除充血。监测颅神经功能红色高光度发光二极管的视觉诱发电位监测和眼外肌和咬肌的肌电图用于避免术后颅神经缺损。进行肿瘤切除,并仔细监测肌电图。在开始手术前的最后一分钟取出鼻拭子。研究人员最初通过一个鼻孔进行了这种方法。当无法获得足够的手术空间时,偶尔会切除后鼻中隔的三分之一,从而实现双侧入路。当肿瘤延伸到蝶窦的眼眶或外侧部分时,移除了筛窦气囊或接近侧的中鼻甲。在恶性病例中,在开始肿瘤切除之前,手术区域的壁涂有纤维蛋白胶,在肿瘤切除后小心地移除,以避免手术传播作为零碎切除的并发症。在钩突过程周围移除上颌窦的内侧壁以扩大上颌窦的入口。确认在上颌窦上壁和后壁之间的角落处的眶下神经后,将上颌窦后壁上的鼻粘膜烧灼并取出。公开并钻出上颌窦后壁,并在进近窗口的上边缘识别栓塞的内颌上动脉。通过该手术途径接近翼腭窝和颞下窝中的肿瘤。必要时,通过上颌窦取出内侧和外侧翼板。当肿瘤延伸到眼眶时,通过筛窦钻出椎板,并通过上颌窦切除眶底,这清楚地揭示了骨膜外病变。然后将骨膜外肿瘤从轻松解剖并移除。对于骨膜内病变,用微刀和剪刀切开并广泛打开,并且公开了眶内,并且在它们之间接近肿瘤。肿瘤切除后,肿瘤附着物与翼腭窝或鼻腔内的高频放射外科装置凝固。收获腹部脂肪并覆盖暴露的颅神经。对鼻甲骨的位置进行矫正,将可吸收的明胶膜置于中鼻甲外侧,以防止通过粘连阻塞上颌窦的自然口。将患侧的鼻腔填塞物放置。每位患者在术后接受耳鼻喉科医师的内镜检查。患者在术后访问研究人员的门诊进行神经系统评估,放射线后续与磁共振成像,并且第二内窥镜鼻科学检查。
  实现了颅面部分切除的总切除率。在病例中,在没有术前血管内栓塞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切除。由于肿瘤很大,研究人员计划进行分期手术。在最初的手术切除时,肿瘤出血和切除术变得显着,当鼻腔和鼻旁窦内的肿瘤被切除时,研究人员停止切除。三个月后,患者接受了第二次鼻内手术,以切除蝶鞍和翼腭窝中的残留肿瘤。在此经历之后,研究人员验证了血管分布在手术前进行血管造影的肿瘤,并且在血管病变中进行具有上颌动脉的进食血管的血管内栓塞。通过这种手术,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并且任何患者都不需要输血。在一名患者中,完全切除了翼腭窝,颞下窝,鼻旁窦和鼻腔中的病变,并且通过大分割放射治疗在眼眶中的残余部分伴有海绵窦病变。在另一名患者中,肿瘤与眶下神经强烈粘连,其被轻微切除。术后,该患者表现出短暂的麻木与干眼面部感觉,在眶下神经和归因于功能障碍的翼管神经,逐步得到解决。残余部分位于先前用放射外科治疗的区域内,因此无需额外干预即可观察到。在另一名患者中,在颈内动脉垂直部分周围的硬脑膜上有残余增强,用磁共振成像仔细观察。在随访期间,没有患者出现面部变形或美容问题。在患有世界卫生组织良性脑膜瘤的患者中,在最后一次随访中成功控制了肿瘤。在世界卫生组织非典型脑膜瘤患者中,颅面病变在最后一次随访。在患有世界卫生组织间变性脑膜瘤的患者中,肿瘤在手术后转移至左肺并且患者在手术后死于呼吸衰竭。
  延伸至颅面区域的颅底脑膜瘤相对较大且血管化程度较高,血液供应来自内部深处,主要通过上颌内动脉,筛窦动脉和脑膜动脉。为避免手术切除时出血过多,研究人员在鼻内手术前进行了上颌动脉和脑膜动脉的血管内栓塞。该方法不仅通过显着减少肿瘤切除期间的失血而且在一些情况下通过部分诱导肿瘤中的坏死,促进周围结构的解剖来实现。从远端血液供应筛动脉或颈内动脉的直接分支可以容易地通过鼻途径达到和鼻内手术期间容易地控制。因此,结合术前血管内手术和鼻内入路,研究人员可以在手术早期有效地完成肿瘤的血运重建,这有助于减少手术切除的侵袭性。
  在研究人员的系列中,所有的肿瘤被切除充分,而其后续的数据透露,该角色的内窥镜手术可能会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生物肿瘤的行为。因此,应该在每个患者中定制正常鼻部解剖结构的管理。对于良性脑膜瘤,研究人员必须注意保留正常的鼻腔解剖结构,以减少术后鼻部不适。通过在角度范围内更多地使用各种弯曲的手术设备,研究人员意识到没有中间涡轮切除术的单鼻孔方法就足够了在某些情况下。相反,对于非典型和间变性脑膜瘤,必须进行广泛的边缘切除,包括周围的正常解剖,以防止早期复发并实现足够长的控制。在研究人员的病例中,肿瘤中有被诊断为世界卫生组织非典型或间变性脑膜瘤,其中广泛涉及海绵窦中的颈内动脉。在这些情况下,患者进行额外的放射治疗和放射外科的颅内病变,但这些努力的效果是有限的。两名患者无法控制并导致致命的脑脊液传播,患者中,间变性脑膜瘤在随访期间转移至肺部,迅速发展并致死。在这些情况下,尚不清楚颅面区域中肿瘤组分的局部控制是否有助于患者的生存益处。但是,保持剩余预期寿命的质量因此被认为特别重要。与传统的面部脱套技术相比,可以避免外部面部切口,并提供良好的美容效果,内窥镜鼻内入路治疗颅面病变可以使术后早期恢复状态,同时充分减少肿块,不会破坏面部切口和鼻畸形,有助于早日恢复日常生活和稳定状态。因此,即使早期复发,患者也更容易接受重复手术。该研究的局限性包括随访期相对较短且患者数量较少。因此,必须进一步跟进和积累病例,以明确地总结这种手术的好处。然而,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表明,鼻内镜的方法可以代表之间的平衡高度侵入性的,但有可能自由基整块切除经颅和的各种组合接近和不太侵入但姑息性放疗患有世界卫生组织非典型和间变性脑膜瘤的患者。
   研究人员认为内镜下鼻内入路是一种可接受的,微创的替代方法,用于复发性颅面脑膜瘤,包括翼腭窝,颞下窝,鼻旁窦,鼻咽和眼眶。虽然在研究人员所有的情况下,肿瘤是比较大的和高度血管,术前血管内栓塞的的上颌和脑膜动脉中促成显著减少血管的肿瘤,且有助于解剖来自周围的结构。对于良性脑膜瘤,研究人员可以实现足够的肿瘤控制而没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相比之下,对于世界卫生组织非典型或间变性脑膜瘤,广泛的边缘切除包括周围正常的解剖结构可能有助于良好的局部控制,但对生存益处的贡献仍然存在问题。

 
 
脑膜瘤
  脑膜瘤(Meningiomas)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许多无症状脑膜瘤多为偶然发现。多发脑膜瘤偶尔可见,文献中有家族史报告。50%位于矢状窦旁,另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其它部位偶见。
脑膜瘤
脑膜瘤分型
脑膜瘤探秘
 
其他脑部肿瘤
脑膜瘤
脑膜瘤百科
良性脑膜瘤
脑膜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华山医院
中国脑膜瘤治疗网 版权所有 2012-2020  本网站内容参考网络,如有侵权请发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