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  
脑膜瘤治疗
关于脑膜瘤的新闻动态

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海绵窦脑膜瘤

  去除海绵窦脑膜瘤,包括它的硬膜碱是不可能的,而不显著患者风险。报告的海绵窦脑膜瘤总切除率在12%至80%之间变化,部分取决于外科医生的经验。侵袭性手术后,死亡率为0%-7%和发病率是10%和65%之间。这些结果缓和了先前对海绵窦脑膜瘤甚至侵袭性部分切除的价值的乐观态度。的常规分割放疗已经在患者肿瘤残留或甚至在总全切除后一些患者海绵窦脑膜瘤的大部分切除后用于降低复发率。然而,这种疗法与发病的显着风险有关。对58例肿瘤侵犯海绵窦并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进行的回顾性分析显示,38%的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视力恶化,垂体机能减退和脑放射性坏死。从1987年开始,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成为海绵窦脑膜瘤显微外科的微创替代方案,特别是对于神经系统症状极小且肿瘤吞噬严重神经血管结构的患者。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通过在单一程序中提供高度适形的放射来提供放射生物学肿瘤生长控制。超出成像定义目标的辐射的急剧下降减少了长期辐射相关的并发症。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涉及到大量海绵窦脑膜瘤电波系列报道肿瘤控制率,范围从88%到100%,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的低速率。前者利益的耐用性已经被那些谁赞成在侵略性切除术作为首选管理的初步尝试质疑。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回顾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新诊断,残留或复发性海绵窦脑膜瘤患者的表现特征,治疗参数以及临床和放射学结果。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至少为5年。
   这是对匹兹堡大学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的前瞻性维护数据库的回顾性分析。评估数据库以评估在1987年至2009年期间接受伽玛刀放射外科手术的290名海绵窦脑膜瘤患者的记录。海绵窦脑膜瘤定义为具有主要海绵窦成分的肿瘤。该定义包括成像定义的海绵窦脑膜瘤和残留或复发的岩斜和蝶骨翼膜脑膜瘤,这些脑膜瘤先前已切除并确认为组织学WHOI级肿瘤,留下海绵窦组分或在海绵窦内进展。缺乏明确组织诊断的海绵窦脑膜瘤通过典型的成像特征诊断,包括外外位置,均匀对比度增强,硬脑膜附着,没有明确的快速增长证据,也没有转移性癌症的证据。研究人员排除在分析59名患者的脑膜瘤均与神经纤维瘤病,与多个脑膜瘤,与推测的辐射相关的脑膜瘤,并且其脑膜瘤被确认为根据先前的切除非典型或间变性。完整的随访信息可在200名连续患者中进行审查,这些患者的最小随访时间为5年。患者人群包括51名男性和149名女性患者,中位年龄为57岁。在研究人员的队列中,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在120名患者中作为一线治疗,原发性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应用,或作为46名患者中位数为7的残余肿瘤的辅助治疗方式,佐剂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初次切除后8个月。此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被他们的最后操作之后用作打捞治疗模态对于已在34之后的一个或多个切除进展肿瘤的患者在64.2个月,中位。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之前,2名患者在初次显微手术切除后也接受了分次放射治疗。在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作为主要治疗的120名患者中,97名患者至少有一种或多种颅神经缺陷,23名患者在放射外科手术前连续成像时肿瘤大小增加。在放射外科手术时,170例患者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影响颅神经II,III,IV,V,VI,VII,VIII和IX-XII。
   使用各种型号的Leksell伽玛刀进行放射外科手术。该过程始于Leksell立体定位框架的应用,患者处于清醒镇静和局部头皮麻醉下。立体定向CT在1993年之前用于靶定位,之后使用磁共振成像。使用Kula或GammaPlan软件,将图像转移到计算机工作站以进行剂量计划。对所有患者进行体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适形目标覆盖。中位肿瘤靶体积为7.5立方。递送至肿瘤边缘的中位处方剂量为13Gy,最大剂量为20至40Gy,中位数为26Gy。处方等剂量在196例中为50%。中位数为10个等中心用于剂量计划。总体剂量选择已根据研究人员在脑膜瘤方面不断发展的经验进行调整,包括肿瘤体积,与视神经通路的距离以及之前放射治疗的历史等因素。在早期,研究人员规定相对较高的肿瘤边缘剂量;然而,相对较低的处方剂量范围在最近的时代保持一致。对于邻近视神经或交叉的肿瘤患者,研究人员通常使用相对较低剂量的10-12Gy治疗肿瘤边缘,保持最大视神经通路剂量≤10Gy,特别是保留视功能。在选定的情况下,使用光束通道阻挡来限制光学装置的辐射剂量。所有患者在放射外科手术后接受静脉注射20-40mg甲基强的松龙。
   放射外科手术后,所有患者均在第1年进行6个月间隔的连续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或CT临床评估,此后每年进行2年。如果肿瘤生长停止,则每2-4年需要进行额外的成像评估。在研究人员的队列中,影像学随访时间从61个月到215个月不等,中位数为101个月。148例患者进行了7年以上的影像学随访,104例患者随访超过100个月。将随访图像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之前获得的图像进行比较,并通过测量轴向,矢状和冠状成像平面中病变的最大前后,垂直和水平直径来计算肿瘤体积。使用扁球体的体积计算肿瘤体积,本质上。鉴于大多数肿瘤的形状不规则,体积测量被认为仅提供实际肿瘤体积的粗略估计。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时确定包括在规定的最小肿瘤边缘剂量内的实际肿瘤体积。然而,通常在其他成像位置进行的监视成像不允许对后续体积进行粗略估计。肿瘤对照定义为肿瘤消退或稳定的疾病。肿瘤进展定义为肿瘤体积增加>25%。如果患者出现新的颅神经缺陷或加重预先存在的颅神经征象或症状,他们会被重新检查,他们的颅神经功能在研究人员中心或转诊医生办公室的门诊随访时通过检查进行评估。颅神经缺陷的改善定义为至少一种预先存在的颅神经缺乏的功能的改善。
   为了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人员使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日期,随访磁共振成像会议以及随后的磁共振成像会话,构建了Kaplan-Meier图,用于存活率,无进展存活率,预先存在的颅神经缺陷的改善率,颅神经症状或体征的恶化率。颅神经功能的改善或恶化时间。通过使用对数秩检验统计和Cox比例风险方法,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以评估不同变量相对于肿瘤对照和临床反应的预后显着性。使用Studentt检验比较连续数据;使用卡方检验比较分类数据。所有计算均使用市售的统计软件进行,并且p<0.05被认为是统计学上显着的。
   在最后的影像学随访中,肿瘤生长控制在170名患者中得到维持;肿瘤体积在121例患者中有所下降,在49例中保持不变。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后肿瘤消退的中位时间为35.6个月。在30名患者中观察到延迟的肿瘤进展,并且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后检测到中位数为56个月。整个队列的放射外科手术后的无进展存活率率分别在1年,3年,5年,7年,10年和15年分别为99%,95%,92%,89%,84%和75%。
   该研究包括107名在2000年之前接受过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患者。这个早期治疗组的中位数边缘剂量为13.5Gy,以及在2000年之间接受过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93例患者。2009年为12.5Gy。早期治疗组的肿瘤控制率分别在1年,3年,5年,7年和10年分别为98%,94%,90%,88%和85%。随后治疗组的肿瘤控制率分别为1年,3年,5年,7年和10年分别为99%,96%,95%,89%和81%。
   在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作为主要治疗的120名患者中,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后中位数为48.9个月的14名患者中观察到肿瘤进展。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后的1年,5年,10年和15年随访期间,该组的精算肿瘤控制率分别为98%,93%,85%和85%。在46名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残余肿瘤,佐剂性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患者中,6名患者的肿瘤进展中位数为71.2个月。在先前手术挽救性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后经历肿瘤再生的34名患者中,10名显示肿瘤进展,中位数为62.1个月。辅助性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非进展性残余肿瘤的放射外科。显示1年,5年,10年和15年的无进展存活率率分别为100%,94%,91%和74%。在相同的间隔,挽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无进展存活率率分别为97%,85%,57%和57%。先前手术后的进展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后较差的无进展存活率相关。显示了可能与无进展存活率相关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前因子,整个系列和每种肿瘤亚型。显微外科手术后肿瘤进展史是放射外科手术后其他肿瘤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对于进行性肿瘤,目标边缘剂量<13Gy可能与治疗失败相关。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肿瘤体积,既往手术史以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中颅神经缺乏的存在都不能预测肿瘤进展。
   28例肿瘤进展延迟的患者在处方等剂量内的肿瘤体积边缘肿瘤生长。只有2名患者的肿瘤进展超过规定的放射外科治疗量;一名患者接受了切除术,另一名患者在最初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后51和158个月进行了重复放射外科治疗。尽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肿瘤进展的8名患者在中位数62个月进行了额外切除,并且所有肿瘤均被确认为WHOI级脑膜瘤。在初始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后11个月的边际复发需要12个额外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5名患者接受了分次放射治疗,2名患者接受了复发性肿瘤的化疗。
   在放射外科手术时,170名患者有预先存在的颅神经症状/体征。这170名患者中有97名在放射外科手术之前从未接受过手术。41名接受过显微手术的患者中有32名在显微外科手术后出现了额外的颅神经缺陷。放射外科治疗后,中位临床随访104个月,44例患者的颅神经症状或体征有所改善。97例未接受过显微手术的患者中,33例在放射外科治疗后中位数为15.4个月时出现颅神经症状/体征改善。在显微外科手术前后的41例颅神经缺陷患者中,9例在放射外科手术后中位数为6个月后有所改善。显微手术切除后32例颅神经缺损患者中3%的患者有改善。先前显微手术导致先前存在颅神经病变的患者的颅神经结果更严重。未接受过显微手术的患者颅神经缺陷的精算改善率分别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后1年,3年和5年的14%,29%和32%。对于在显微外科手术前出现颅神经症状/体征的患者,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改善率分别为15%,20%和20%。在多变量分析中,显示出显微手术切除后颅神经缺陷的发展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后改善的唯一不利因素。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肿瘤体积,边缘剂量和肿瘤缩小与颅神经症状/体征的改善无关。显示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后颅神经功能水平的变化。
   最近与海绵窦脑膜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相关的出版物报告肿瘤控制率为88%至100%,平均随访期间的回归率为19%至74%,范围为36至87个月。在本研究中,原发性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肿瘤控制率为88%,辅助性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为87%,挽救性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为71%,中位随访时间为101个月。61%的肿瘤显示肿瘤体积减少,25%稳定。在30名患者中观察到肿瘤进展,并且在放射外科手术后中位数为56个月时检测到肿瘤进展。经历过原发性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患者的5年,10年和15年无进展存活率率分别为93%,85%和85%,对接受过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患者分别为94%,91%和74%对于残留的肿瘤。仅在手术后确定的肿瘤进展时经历过挽救性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患者的肿瘤控制率甚至更差。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前的肿瘤进展是降低无进展存活率的独立因素。
   有人报告了763名接受过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鞍区和/或鞍旁脑膜瘤患者的治疗结果。该研究的数据来自10个医疗中心,其中345例患者未事先切除,355例患者患有残留或复发性脑膜瘤。作者报告,90.2%的患者在放射外科手术后中位数为66.7个月时肿瘤控制,未事先切除前期放射外科的患者与之前一次外科手术患者的无进展存活率无差异。然而,尽管进行了放射外科手术,但不止一次手术的病史可能与肿瘤再生的高风险相关。
   之前发表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评估了115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海绵窦脑膜瘤病例,在中位随访62个月期间,肿瘤控制率为88%。在该研究中,43%的病例曾接受过手术治疗。作者指出,接受过手术的患者比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作为主要治疗的患者更有可能治疗失败。通过获得额外的成像序列并创建3D适形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计划,研究人员实现了与手术初始和残余肿瘤相当的结果。然而,研究人员注意到,对于在先前切除后确诊肿瘤进展的患者与接受初次放射外科手术的患者的结果相比,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结果较差。初次切除后的进行性肿瘤可能需要更高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边缘剂量≥13Gy以增强肿瘤控制。
   在这项至少5年患者随访的临床经验中,研究人员发现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新诊断或以前切除的海绵窦脑膜瘤的有效策略。在先前显微手术切除后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进展性肿瘤的患者治疗失败的风险高于未接受过手术治疗的患者或显微外科治疗后较早治疗的残余肿瘤患者。在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作为主要治疗的患者中,三分之一的患者注意到已有的颅神经症状/体征的改善。研究人员相信,研究人员的数据提供了额外的长期证据,证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策略,可改善海绵窦脑膜瘤患者的治疗选择和结果。

 
 
脑膜瘤
  脑膜瘤(Meningiomas)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许多无症状脑膜瘤多为偶然发现。多发脑膜瘤偶尔可见,文献中有家族史报告。50%位于矢状窦旁,另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其它部位偶见。
脑膜瘤
脑膜瘤分型
脑膜瘤探秘
 
其他脑部肿瘤
脑膜瘤
脑膜瘤百科
良性脑膜瘤
脑膜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华山医院
中国脑膜瘤治疗网 版权所有 2012-2020  本网站内容参考网络,如有侵权请发邮件!